腊八粥的简介,腊八粥的来历和故事传说(腊八粥的由来和故事)

腊八粥的简介,腊八粥的来历和故事传说(腊八粥的由来和故事)

腊八粥的来历是什么?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来源于佛教。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难,也为了纪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这天以吃杂拌粥作为纪念。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到了宋代,民间逐渐形成在“腊八”当天熬粥和喝粥的习俗,并延续至今。

扩展资料

佛家说法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是由中国佛教徒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而形成的风俗。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年轻时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为寻求人生真谛与生死解脱,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他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麦一麻。

后来发现一味苦行并非解脱之道,于是放弃苦行下山。这时一位牧女见到他虚弱不堪,便熬乳糜(奶与谷物共煮而成)供养他。释迦牟尼的体力由此恢复,随后于菩提树下入定七日,在腊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这天,各寺院举行法会,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也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持钵,沿街化缘,将收集的米、栗、枣、果仁等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大家认为吃了可以得佛陀保佑,所以贫穷人家称它“佛粥”。

一般,寺院的佛粥既美味且量多,以满足来寺院参加纪念法会的善男信女需要。有些信众专门奔“粥”而来,认为腊八供养佛陀的粥吉祥,不仅自己食用,还带回家供家人享用。年复一年,寺院做腊八粥的传统便广泛传播到民间。

腊八的由来和传说

腊八的由来和传说

腊八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俗称“腊八”,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

相传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在这六年的苦行中,释迦牟尼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为了不忘记释迦牟尼所受的苦难,于是在每年的腊月初八吃粥以纪念他。佛教传入中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

在我国北方,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每到腊八节,北方地区忙着剥蒜制醋,泡腊八蒜,吃腊八面腊八粥。在南方腊八很少提,腊八节是典型的北方节日。

腊八节的主要习俗是“喝腊八粥”。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年以上了。每逢腊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腊八粥的故事简介

⑴ 有关腊八粥的故事简短的200字

从前人们家里穷抄,每到年终袭岁末,大人们便把一些红枣、核桃、红豆、小米等在腊月初八这天熬成粥,谓之为腊八粥。那么,为什么腊八粥会和佛教徒联系起来了呢,中国人过腊八是怎么回事呢?

传说,腊月初八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在他得道成佛之前,为了苦求人生真谛他曾走遍名川大山。有一天,他走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因长途跋涉,饥饿难忍的他昏倒在地。这时,一位牧羊女赶来,把自己带的杂粮干果剩饭用泉水煮成粥,一口一口的喂他,最后把他救活了。后来,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

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佛门弟子每逢这天按照牧羊女熬粥投料的比例,程序如法炮制,熬成粥施舍给人们,最后由佛门善事扩展为民家习俗。

⑵ 腊八粥的起源及传说故事有哪些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在民间,关于腊八粥这一风俗的来历,有相传是明太租朱元璋留下来的。据说,朱元璋小时家中很穷,父母把他送到一财主家去放牛。这个财主对他十分虐待,他常常挨打,吃不饱饭。有一天,他牧牛归来过一独木板桥,没想到老牛一滑跌下桥去,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谭关进一间屋子里不给饭吃,他饿得在屋中直转,想找点吃的,突然,发现屋中有一鼠洞,便扒开,没想到这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有芋艿、还有红枣,但都是那么一点点,他便把这些东西合并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因已饿极,吃起来觉得十分甘甜可口。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珍肴美味吃腻了。有一天,他忽然想起小时候吃老鼠洞中挖出的粮豆煮的粥,便叫御厨给他做了一餐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熬的甜粥,吃的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满朝文武官员们见皇帝吃腊八粥,便纷纷效仿,渐渐传到民间,便成了风俗。如今,喝腊八粥的习俗已逐渐失去了本意,变成了娱人的有趣的饮食习俗了,因地域不同,粥的熬制方法也异常丰富多彩,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

⑶ 冰心的腊八粥,主要内容

冰心的腊八粥,主要内容:

写了“我”急切地想喝到腊八粥,

通过大部分语言和动作来写出“我”的急切。

后来,“我”得到了一枚大得吓人的枣。

表达了“我”对童年的怀恋及渴望。

⑷ 六年级下册语文了 腊八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描述了一家三口人一次晚餐的情形。那天可能是一个特别的节日,因而家里煮了腊八内粥,也炒了陈腊肉。作容者对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小狗哈叭在桌下钻来钻去捡骨头吃、一家人对哈叭是否馋嘴是否听话进行争执……等细节进行描写,描绘出一家三口的其乐融融,字里行间展现出作者对于普通百姓的无比热爱,对于家庭亲情的无比眷恋。

(4)腊八粥的故事简介扩展阅读: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他经常用回忆中湘西生活的景物事件来创作小说、散文,诗歌,加上湘西方言的使用,因而他作品地方乡土特色异常浓厚。

《腊八粥》写的就是湘西农村腊八节的习俗。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⑸ 有什么关于腊八粥的故事。

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 农历十二月八日为中国腊八节,民间有食腊八粥的习惯。腊八粥也叫八宝粥,相传腊八节是佛祖“成道”之日,佛寺要仿效牧女献糜的故事,取八种香谷和果实制粥供佛,故名八宝粥,腊八粥制法简单,营养丰富,味道香甜。到了宋代,民间争相效仿,广为流传,成为一道深受人民喜爱的美食。

腊月初八被佛教界奉为佛成道日,寺中僧尼常以糯米、芝麻、苡仁、桂元、红枣、香菇、莲子等8种食物合煮“八宝粥”,邀请周围山民共进圣餐,并施舍给民家老幼分食,以示对佛祖的敬奉。其后渐成民间自煮八宝粥(称腊八粥)食用。形成了吃“腊八粥”风俗。

每逢农历十二月八日,古代寺院要取香谷和果实等杂煮成粥糜敬佛,民间也效法在腊月初八煮这样的粥吃,以消灾除病。宋代杭州民间的腊八粥是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和米煮成的。明清时各地盛行吃腊八粥。

腊八粥名义上要凑满八样原料,但也不拘泥,少者四五样,多者十几样均可。有些地方的腊八粥,是糯米、红糖和18种干果、豆子掺在一起熬煮的,十分隆重。用莲子、银杏、花生、红枣、松子加上姜桂等调料掺入大米煮成腊八粥,取其有温暖手足、滋补身体的功效。也有用豇豆、金针、木耳、豆腐、茨菇等煮成的腊八粥,这些是“细腊八”。普通人家吃的腊八粥,在米中掺入青菜、黄豆、蚕豆、豆腐、胡萝卜,荸荠煮成,是所谓“粗腊八”。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有些产玉米的山区,逢到腊八,以玉米代替稻米,做成“腊八麦仁儿”吃。农家风俗是每到腊八这天,都要做一顿腊八粥吃。腊八粥,就是尽家中所有,凡是好吃、能吃的东西,都可适量地放一点在锅里,黄豆、绿豆、豇豆、豌豆、地蛋、山芋、胡萝卜及小麦粉、玉米粉、高梁粉、大麦粉等,杂七杂八煮成一锅粥。常说吃得全,长得全。

腊月,就是一年到了,一年到头一定要把五谷杂粮、各种蔬菜吃全了,这样才能有全面的营养。这是祈求人体安康,合家兴旺之意!其次是吃得全,收得全,过了腊月,就到了新的一年,吃腊八粥时,把当年地里长出来的五谷杂粮,各种蔬菜都吃到,什么都不嫌弃,表明农家对土地上收获到的一切都是爱惜的,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什么庄稼都能长得好,都能获得丰富。

⑹ 鲁迅的腊八粥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加引号是代表没真的忘掉,只是因为世事变迁,长年未再过过。而更加显现出了腊八版的难忘,虽然权贫困,但不颠沛流离,那贫困的日子到处收罗的各种豆子做出的腊八粥更体现智慧,体现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下文算是一个铺垫吧! 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再没吃过当年那么好吃的豆。

⑺ 腊八粥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腊八粥》一课讲述了 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 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 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 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家庭亲情的眷念。

在冰心关于故乡、童年的若干散文中,《腊八粥》尤显特别的是它并非一篇纯粹的忆旧文字。自然,作者也用“满蕴着温柔”的委婉尽意的笔致,抒写着母亲煮腊八粥的往事。

然而,在这篇散文中,拨动读者心弦的,并不限于往事的回忆;孩子们那“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准备煮腊八粥的情景,来得更直接,更强烈,更具肃穆与天真的感人的力量!事实上,《腊八粥》正是冰心纪念周总理逝世三周年的精心之作。

⑻ 谁知道沈从文的那篇《腊八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小说描述了一家三口人(八儿、八儿的父母)加上一条狗(哈叭),一次晚餐的情形。那天可能是一个特别的节日,因而家里煮了腊八粥,也炒了陈腊肉。

作者对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小狗哈叭在桌下钻来钻去捡骨头吃、一家人对哈叭是否馋嘴是否听话进行争执……等细节进行描写,描绘出一家三口的其乐融融,字里行间展现出作者对于普通百姓的无比热爱,对于家庭亲情的无比眷恋。

(8)腊八粥的故事简介扩展阅读:

赏析:

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语言平易浅白,简练流畅人物对话很有个性,极具生活气息。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那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的“煮腊八粥”、“吃腊八粥”画面,犹如两幅工笔国画,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慢慢欣赏。

你看:那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把下至初学喊爸爸的孩子,上至白胡子的老人,都深深地吸引住了无怪乎,八岁的八儿,在煮腊八粥的这天,“喜得快要疯了”。你看他,既要在外面玩,又惦记着锅里正煮着的腊八粥,只好“一个人,出出进进于灶房”了,那忙碌穿梭的身影,真令人爱怜不已!

八儿实在是等不及了,他问道:“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知子莫如母,不等八儿说完,他妈就打断了话:“要到夜里!”到夜里,那还要等多久呀,八儿急得要哭了:“那我饿了!”此处,“那”字用得极好,八儿用这个字来强调“饿了”,且带着一点儿示威的意味,看来的人儿,为早点儿吃到香甜的腊八粥,不得不撒这么个小小的谎了。

此句若无“那”字,“可怜”的倒有可能真饿了呢!但妈妈的命令是无法反抗的,八儿只好制定美好的吃粥计划,聊以解馋了:大哥和爹只准吃一碗,妈妈和自己一样,吃上三碗,可是又把妈妈的半碗加到自己份上去了!哎,谁叫腊八粥这么好吃呢!画饼焉能充饥只好央求妈妈抱起他来看看了,看的结果是“一枚特别大得吓人的赤枣”进了的嘴里。

盼了这么久,总算解了一点小馋了!真难为他了!这第一幅煮粥的画面,作者将迫不及待、急于吃粥的心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从而将腊八粥诱人的色、香、味,借助的眼、鼻、嘴,渲染得淋漓尽致。

第二幅吃粥的画面,正面着墨并不多,作者用寥寥数语就粗笔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吃得肚子鼓鼓的,桌上半碗陈腊肉连的爹、妈也奈何不了他了!看来,大家都吃得十二分饱了!作者对吃粥场面仅用几句话作侧面描写后,却笔墨酣浓地写了八儿全家人围绕哈叭的谈话,乍一看,似乎偏离了主题,但细细琢磨便可明白,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

⑼ 沈从文的腊八粥故事简介

⑽ 腊八节的故事,一百字以内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未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版监里受苦时,当时正权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腊八粥的来历

又是一年腊月来到,祝你来年大旺,前程似锦,吉星高照,财运亨通,合家欢乐,飞黄腾达,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幸福美满,官运亨通,美梦连连!腊八节快乐!接下来我整理了腊八粥的来历,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腊八粥的来历 篇1

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快要到了。在中国,腊八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日,因为它既是一个典型的具有中国民俗文化传统的节日,又是一个源自佛教的节日。从腊月的初一至初八,在杭州的各大寺院,都能喝的热腾腾的腊八粥。

关于腊八粥的起源,《佛本行集经》介绍说,释迦牟尼佛成道前,曾尝试过六年的苦行,不但毫无收获,反而身心疲惫,于是放弃苦行,接受了牧羊女奉献的乳糜,恢复了体力,在菩提树下静坐参悟,最终走向以智慧解脱的正道,这一天正好是农历十二月八日。由于释迦牟尼在这一天成道,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都用米、豆等谷物和枣、粟、莲子等干果煮粥供佛。

清代诗人李福曾作《腊八粥》诗,“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说明腊八粥源自于古印度佛教,而腊八粥又称为七宝五味粥。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腊八粥一名七宝粥,本僧斋供,今则居室者亦为之矣”,可见杭州很早就有僧人于腊八节向大众施腊八粥的习俗。

还有一种说法,腊八粥是从“打斋饭”发展而来的。古代寺僧用箩筐沿门乞食,挑回寺内,食之有余,则将饭菜晒干收藏。到腊八节早上,用以制作成粥,回报信施者,并为之祝福。故而,民间有“千年冷缸饭,一日腊八粥”之说。

不管哪一种说法,都体现着佛教以施粥的方式感恩社会、回报大众的感恩精神,同时也体现着人们祈祷健康幸福,祈求吉祥如意的朴素愿望。

腊八粥的来历 篇2

腊八粥

旧时,每逢农历十二月初八,人们总爱煮上一锅美味可口的腊八粥。这个腊八节的来历风俗已和元宵吃圆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沿袭至今。

腊八粥,是由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而得名。“腊”本是古代的一个祭器名。早在《史记·秦本纪》中,就有“惠文君十二年初腊”的记载。因古代常在十二月间进行“腊祭”,十二月便叫“腊月”了。

相传,腊月初八,是佛教开山祖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因此,古代各寺院在“腊八”这天,用蔬果和米煮粥,供奉神佛,并被尊为“佛粥”,供佛之后,再将粥分施给贫民。随着佛教的流传,吃腊八粥就慢慢地成了民间的一种习俗。到了南宋,“腊八粥”除了供佛外,它又是民间一种盛行的食品,作为相互馈赠的礼物。大诗人陆游的诗句:“今朝佛粥便相陵,更觉江村节物新”授是一个佐证。

腊八粥究竟由哪些材料煮成的呢?这在各地并不一样。有的用青菜、芋艿、蚕豆,荸荠、白果、果子,黄豆等七种菜蔬干果,掺入桂皮,茴香等调味品和以大米煮成。因而,它又有“五香七宝粥”的别名。这大概和江南名点“八宝饭”的来历是一样道理。但是,许多地方并不拘泥于七种蔬果,而是多多益善,随各人所好。

腊八粥有甜有咸。通常,北方人爱用糯米(或小米),赤豆,蜜枣、米仁,黄豆、桂圆、莲子、胡桃、松子等煮成甜味的;而南方人则喜以大米加入各种时令蔬果煨成成味的。

腊八粥煮起来方便,材料也比较好买,甜咸皆宜,色香俱全,而且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不愧为冬令应时佳品。

说起腊八节喝腊八粥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但是知道腊八粥的来历的人估计就屈指可数了。

据说腊八粥的来历源起于印度的佛教传说,与佛教创始人释迎牟尼有关。相传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一日修行中,饿昏倒地,这时一个放牧的女子见到了他,就把所带的杂根加上采摘的野果煮成烂粥喂给他吃。释迦牟尼吃了粥后,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夏历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作腊八。我国汉族地区,将这一天作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于是腊八成了佛教节日。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粥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等造粥供佛,名为腊八粥。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还有传说腊八节与忠臣岳飞有关。

相传,岳飞率部抗金干朱仙镇时。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缺衣少根,挨饿受冻。当地百姓知道后,相互转告。纷纷送粥,岳家军饱餐了“千家粥”后,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根豆果煮粥。终成习俗。

腊八粥的来历

腊八节是农历的十二月初八。这一天在中国,家家户户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又叫八宝粥。

相传腊八粥来自印度,它的普及多亏了佛教。众所周知,农历的十二月初八也是佛祖悟道成佛之日。根据民间传说,在未成道之前,释迦牟尼周游了印度许多地方。一天,他又累又饿,昏倒在路边。一位牧羊姑娘发现了他,给他饭吃,释迦牟尼很快恢复了体力。然后,他在附近的河里洗了一个澡,独坐在菩提树下,静观思维。苦行六年后,终于在腊月初八之夜一睹明星而悟道成佛。牧羊姑娘的饭食是用大米和糯米加上些在大山里采摘的新鲜野果做成的。从那时起,释迦牟尼的追随者就开始用新粮米和鲜果做粥。粥要从腊月初七开始,一直煮到第二天黎明。这种粥象征性地用来祭佛。农历十二月初八就成为“佛祖悟道纪念日”。

大约在九百年前,宋朝时代,腊八粥开始传人中国。根据文字记载,为了表示对佛陀的忠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大的佛教寺院都提供用大米和其他香料一起煮成的粥。大约五百年前,明朝年间,腊八粥已成为一种圣餐,以至于节日期间皇帝们把它赠给他们的官员。由于腊八粥受到封建社会上层阶级的青睐,也就很快在全国普及开来,到现在一直作为传统食品受到尊崇。

现在,我们习惯上称腊八粥为八宝粥,指的是做这种粥需用许多种有营养的配料。这里介绍一下制作八宝粥的特殊方法。首先把糯米、小米、高粱、栗子、干枣、花生、杏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其他干果一起煮,然后再加红糖。这样做出来的粥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丰富。也可以加上红豆,菜豆,松子仁,莲子,或者另外一些有营养或美味可口的东西。

这样,你会发现粥的配料已远远超过八种。实际上,八宝粥用的配料几乎没有任何限制。这里“八”简直就是指“许多”。怪不得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八宝粥被认为是一种保健食品,它特别有益于人的脾、胃和血液。对许多中国人来说,现在八宝粥食谱已成为家常便饭。实际上,这种色、香、味俱全的美味粥,人们不只是在腊月初八食用,在中国市场上人们到处都可以买到它,并可一年到头尽情享用。

民间腊八节似为古腊日和佛祖成道日的融合。这天,多以腊八粥为食,俗语称“腊八不吃腊八粥,媳妇撵着丈夫哭”。腊八粥用小米、大米、红薯、红枣、红豆、绿豆等熬制而成,富裕人家则以糯米、果脯、莲籽、百合、银耳、玫瑰、青红丝、红糖或白精等原料做成。

腊八粥早在宋朝就盛行,腊八粥的来历起源在河南民间有多种说法:僵师人多称腊八粥是佛祖“悉达多的救命粮”,说悉达多修行时,因吃了一个善良姑娘的炒面糊糊而未被饿死,修成正果,创立佛教。唐玄奖取经时打听此事发生在中国农历的腊月初八,故将其炒面糊称作“腊八粥”。在濮阳一带则称腊八粥的来历于一家农民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老夫妻,一生勤劳,日子过得很红火,可就是没有儿女。老伴五十岁那年,腊月初八这天生了个白胖儿子,老两口给儿子取名叫腊八。老两口对儿子从小娇惯,要啥给啥,说干啥就干啥,他说要往锅里洒尿,他父亲就说:洒吧,少洒些。他用划道的方法记录数,母亲怕他累,就给他一把扫帚,一下可划好多道道。这样腊八从小就养成了任性、懒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腊八成人以后,父母给他娶了媳妇,满想着媳妇会劝他改掉恶习,谁知媳妇和他一样,也是好吃懒做。老两口没办法,只好让他们俩人自立锅灶生活,想让他们知道东西来之不易,没想到过了一年,他们连锅也揭不开了。到了腊月初八这天,人家都购买年货哩,可他俩却要米没米,要面没面,扫扫瓦缸底,掸掸瓦罐,凑了几样杂粮熬了点稀粥喝了以后就睡了,但仍然觉得又冷又饿,第二天,人们才发现他们二人冻死了。从那以后“腊八,腊八,冻死一家”的民谣就传开了。每逢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让全家汲取腊八一家的教训,勤俭持家,劳动致富。

沁阳一带的腊八粥的来历起源说与淮阳大同小异,都是劝诫人们勤劳节俭的,就是所杜撰的故事有些许差异罢了。说小俩口因懒惰而贫穷,讨饭度日,但到冬天,风雪封门无法外出,万般无耐,便去掏父母在时老鼠储存在洞中的粮食,结果将房子掏塌,被活活砸死了。邻居们说:“地还是过去的地,房还是过去的房,老两口勤俭度日比人强,小两口好吃懒做一命亡。”在商丘一带,民间称“腊八粥”为“慰劳英雄粥”,说是宋朝岳飞抗金时,被秦桧所诬陷,朝廷一天八道金牌召其返京,归途中,缺粮少面,百姓给抗金将士送粥饭为食,后来岳飞遇害,民间便以此粥为纪念。有些地方还将腊八粥的来历与东汉刘秀和王莽联系到了一块。

相传王莽篡位以后,到处捕杀姓刘的人。刘秀在逃难途中,饿昏在路旁,恰逢一位讨饭的老太太将他扶起,并把讨来的半罐残汤剩饭给他吃了。刘秀吃罢,顿时精神抖擞,又逃难去了。后来刘秀当了皇帝,一晃几年过去了,皇宫里,每日山珍海味,玉液琼浆,刘秀吃腻了口胃。一天,他忽然想到当年老太太送给他的饭,想来都觉得美味无穷,口涎欲滴,于是,他立即降旨命御厨做那种“杂合粥”,御厨按其吩咐,精心做了一碗送上,刘秀一吃,根本就不是当年的那种味,大发雷霆之后,把御厨斩了。他又命侍臣另选名厨,又做,又吃,又不是那种味,又斩,几年下来,不知杀了多少名厨师。这年腊月初八,有位老太太手提一个瓦罐要见刘秀皇帝,并说最会做杂合粥。刘秀传见,不禁一惊,这就是当年送粥给他吃的老太太。刘秀忙赐座,并说曾多次派人寻访过她,今日要实现当年的诺言—报恩。

而老太太说并非图报,只是求皇上不要再为那粥杀人了,并说:人饥吃糠甜似蜜,一饱百不贪。一语使刘秀恍然大悟,从此,不再杀厨师。因为这天正是腊月初八,为了记住这一教训和怀念那位老太太的救命之恩,刘秀降旨:每年腊月八日宫廷内吃一顿腊八粥。这件事传到民间,便形成了吃“腊八粥”的风俗。

自从佛教传入我国后,名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供佛,腊八粥也叫“佛粥”,还有称“五味粥”、“七宝粥”的。到了腊八这天,朝廷、官府、寺院都要做腊八粥,元朝周密的《武林旧事》卷三说:

“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覃、柿、粟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明清时,皇宫中不仅要煮腊八粥,而且要把它分赐给百官,并成为惯例。由于官方提倡,腊八粥的制作水平也大有改进。《燕京岁时记》说:“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瓤、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菊葡,以作点染。”同时,人们还总结出一条经验,在放百果煮腊八粥时,不能加莲子、扁豆、惹米、桂元,如将这些混入煮粥会产生异味。据《雍和宫志》记载,腊八盛典分熬粥、供粥、献粥、舍粥四大幕,从腊月初一开始,总管内务府就派司员把上等的奶油、小米、江米、羊肉丁和五谷杂粮,以及红枣、桂元、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干果一车车运来,到初五方能运齐。初七清晨开始生火,到初八凌晨粥才能全部熬好。一共熬六锅,第一锅供佛;第二锅献给皇帝和宫内;第三锅献给王宫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献给文武百官以及分寄给各地的大吏;第五锅分给雍和宫的众喇嘛;第六锅连同以上几锅剩下的就做为施舍的腊八粥了。

由于皇帝的提倡和重视,民间也争相效仿煮腊八粥,全家聚食,并馈赠亲邻。

其实,腊八粥于健康确实有益,据研究,仅赤豆而言,其中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磷、钙、铁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还有消毒、消炎、通乳、治脚气等功能。如果再配以五谷杂粮煮成腊八粥,自然营养丰富。宋代诗人陆游的《食粥》诗曰: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陆游把粥当作延年益寿的妙方,这是很有科学道理的。难怪民间吃腊八粥的风俗一直盛兴不衰呢,直到现在,腊八节这天,家家在凌晨三四点钟就起床了。据说生意人这天早起可抢得好生意、好买卖;庄稼人早起,来年可获丰收。其实这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大家起早的真正目的是煮腊八粥。腊八粥煮成后,要先舀一碗敬天地神灵,然后全家人开始食用,一边吃,一边评,老人们还要将自己所知道的有关腊八粥的故事讲给子孙后代,教育子孙勤俭持家,不可懒惰。吃腊八粥时还要盛出一些来或喂牲口以酬劳其一年辛劳耕作之苦;或喂鸡、鸭、鹅,让其来年下蛋多;或“喂”枣树,即将腊八粥糊在枣树干上或用刀砍出的伤口上,以使其多结枣儿,结甜枣儿。因相传,枣树的生日也在腊月初八,因此,特别让枣树“吃”腊八粥,也有对其生日的祝贺之意吧。在淮阳一带,民间腊八晚上,许多村庄要擂大鼓为庆,有的从这天开始,每天击鼓直到除夕而不断,称之为“腊鼓”。无疑,这是“腊鼓鸣,春草生”之古俗的传承。腊日节敲鼓的习俗,从其起源来说,有宗教方面的意义,但汉以后的腊鼓,主要起节日娱乐的作用。在民间也有催人赶制年衣的功能,是为了告诉那些好吃懒做的人,该休心在家给全家人做年下的新衣服了。

旧日民间认为腊八是佛祖得道之日,是“吉利日”。此日娶媳妇,办喜事,可不必再请阴阳先生选择。一些家庭主妇,多选在这一天用黍杆穿“炊帚”、“扎把子”,据说“腊八穿炊帚,年下喂大猪”。许多姑娘和独生子选在腊八扎耳朵眼,以求吉利之意。

腊八节后,新春将至,人们便开始准备购置年货,俗语曰:“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五十年代以来,过腊八吃腊八粥的风习仍见于民间,“擂腊月鼓”也时有可见,其他活动则已很少见了。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色香味形俱佳的腊八粥、腊八面、腊八蒜、腊八菜实际上已成为有趣的节令小吃了,腊八粥也不仅限于腊八这日食用了。

只不过平日食用的尽管也是腊八粥的成份但被称为家常饭罢了,腊月初八日煮的有同类成份的粥才叫腊八粥。

腊八粥的由来

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即是腊八节。腊八节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从先秦起,人们常在冬月将尽时用猎获的禽兽举行大祭,祈求丰收和吉祥。古代“猎”字与“腊”字相通,“腊祭”就是“猎祭”,所以将每年终了的十二月称作“腊月”,把十二月初/又称作“腊日”。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腊鼓鸣,春草生”的谚语,描绘出人们在腊日这一天锣鼓喧天,喜迎新春的热闹欢腾的情景。

在《东京梦华录》中说,腊八各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相传十二月初八日是佛祖释迎牟尼得道成佛的之日,因此寺院要做佛事井熬粥供佛或施粥给穷苦的人。及至南宋,侮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普通百姓,家家都要做腊八粥。因而逐渐在我国形成在腊八日喝“腊八粥”的风俗。

古时煮腊八粥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覃、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及至现代,各地的腊八粥花样是争奇竞巧,品种繁多。清人富察敦祟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极具京城特色。在兰州、白银城市地区,腊八粥煮得十分讲究,要先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干、杏于、瓜干、核桃仁、青红丝、自糖、肉丁等煮成。之后要先敬门神、灶神、上神、财神,以祈求得其庇佑,望来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分给亲邻,最后一家人享用。河南人则吃腊八饭,用小米、绿豆、虹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等八种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吉祥丰收。江苏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相同。只是咸粥加青菜和油。苏州人煮腊八粥要放人茨菇、革葬、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

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人。”腊八与粥可谓关系紧密,而粥喝在腊八,可谓是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水平。

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 腊八粥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节是我国腊月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腊八节的风俗

古有谚语:“过了腊八就是年”,所以腊八节被视为春节习俗的开始,而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关于腊八节的习俗也不少。

习俗一,腊八粥。腊八粥的原料很多,除了白米,人们会将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桂圆、葡萄、红豆、花生等不下20中原料提前泡发,在第二条慢慢熬制成香甜可口的腊八粥。古人由于生活条件所限,食物较为匮乏,能喝上腊八粥,在当时是一件很开心很期待的事情。

习俗二,腊八蒜。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大家在腊月初八这天泡制蒜,而腊八蒜的做法简单,把剥了皮的大蒜瓣儿放到密封罐子里,泡上醋即可。同时,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古代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

习俗三,腊八面。陕西关中地区流行吃腊八面,腊八面以面和各种豆类为原料,面需做成韭叶面备用,豆类提前泡一晚,腊八这天用来熬汤。同时熟油将葱花爆香,面煮好后将葱花油泼入锅中,即制作完成腊八面。

习俗四,腊八豆腐。“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腊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习俗五,煮“五豆”。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据说,腊八人们吃了,来年不危害庄稼。煮的这种“五豆”,除了自食,也赠亲邻。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连年有余。

作为我国传统的节日,腊八节应当被人们铭记,人们也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腊八节活动。作为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辈的中国人,应当铭记腊八节,铭记祖先留下来的传统与智慧,保护好这个中华文化的传统符号。

腊八粥的传说故事

典故一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典故二

相传腊八粥来自印度,它的普及多亏了佛教。众所周知,农历的十二月初八也是佛祖悟道成佛之日。根据民间传说,在未成道之前,释迦牟尼周游了印度许多地方。一天,他又累又饿,昏倒在路边。一位牧羊姑娘发现了他,给他饭吃,释迦牟尼很快恢复了体力。然后,他在附近的河里洗了一个澡,独坐在菩提树下,静观思维。苦行六年后,终于在腊月初八之夜一睹明星而悟道成佛。牧羊姑娘的饭食是用大米和糯米加上些在大山里采摘的新鲜野果做成的。从那时起,释迦牟尼的追随者就开始用新粮米和鲜果做粥。粥要从腊月初七开始,一直煮到第二天黎明。这种粥象征性地用来祭佛。农历十二月初 八就成为“佛祖悟道纪念日”。

典故三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老夫妻,一生勤劳,日子过得很红火,可就是没有儿女。老伴五十岁那年,腊月初八这天生了个白胖儿子,老两口给儿子取名叫腊八。老两口对儿子从小娇惯,要啥给啥,说干啥就干啥,他说要往锅里洒尿,他父亲就说:洒吧,少洒些。他用划道的方法记录数,母亲怕他累,就给他一把扫帚,一下可划好多道道。这样腊八从小就养成了任性、懒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腊八成人以后,父母给他娶了媳妇,满想着媳妇会劝他改掉恶习,谁知媳妇和他一样,也是好吃懒做。老两口没办法,只好让他们俩人自立锅灶生活,想让他们知道东西来之不易,没想到过了一年,他们连锅也揭不开了。到了腊月初八这天,人家都购买年货哩,可他俩却要米没米,要面没面,扫扫瓦缸底,掸掸瓦罐,凑了几样杂 粮熬了点稀粥喝了以后就睡了,但仍然觉得又冷又饿,第二天,人们才发现他们二人冻死了。从那以后“腊八,腊八,冻死一家”的民谣就传开了。每逢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让全家汲取腊八一家的教训,勤俭持家,劳动致富。

猜你喜欢